残特奥乒乓球大众组广州开赛 109 名健儿挥拍逐梦
9 月 7 日清晨,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内的乒乓球声清脆作响,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乒乓球(大众组)比赛在此拉开帷幕。作为广州赛区首个开赛的残特奥项目,这场为期 3 天的赛事汇聚了来自全国 20 支代表队的 109 名运动员,他们在球台前挥洒汗水,用球拍书写着 “平等、参与、共享” 的残特奥精神。
赛场外,崭新的无障碍电梯平稳运行;赛场内,经过特殊改造的球台静静等待。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,场馆遵循 “逢阶必坡、逢棱必圆” 原则,新增 3 台无障碍电梯、1 台升降平台,19 个轮椅席位沿赛场边缘整齐排列,12 个无障碍卫生间和 10 个无障碍淋浴间分布在场馆各处,构建起从停车场到赛场的 “零高差通行” 系统。工作人员介绍,轮椅组球台的桌腿向内移动了 40 厘米,桌脚做了加深处理,既方便轮椅靠近,又确保比赛安全,这些细节改造让运动员们能专注于竞技本身。
上午 9 点,随着裁判一声哨响,肢体残疾站立组女子双打比赛率先开赛。北京队的岑东 / 刘佳琦组合配合默契,精准的推挡与凌厉的扣杀引得观众阵阵喝彩,最终她们摘得该组别首金。与此同时,轮椅组比赛区同样激战正酣,运动员们坐在轮椅上灵活转身、挥拍,每一次扑救都凝聚着超乎常人的力量。“虽然轮椅限制了移动,但球台让我们拥有了平等竞争的舞台。” 一位刚结束比赛的轮椅运动员擦着汗说。
赛场边的保障服务温暖而高效。238 名志愿者分布在各个岗位,他们经过严格培训,既提供及时帮助又不过度干预。曾是跳绳运动员的志愿者张崇杨说:“以前参赛时感受过志愿者的热情,现在我想用同样的温暖回馈大家。” 医疗保障团队更是严阵以待,5 家医院的 35 名医护人员驻守 9 个医疗站,5 辆救护车随时待命,为运动员提供 “一人一策” 的个性化服务。场馆角落的康复辅具保障服务站里,工作人员正仔细检修轮椅配件,这个集接待、维修、评估功能于一体的服务点,是广州赛区创新构建的 “1+5+10+N” 辅具保障网络的重要一环。
本次比赛按残疾类别分为肢体残疾站立组、轮椅组和听力残疾组,设男女单打、双打等多个项目,采用五局三胜、每局 11 分制。首日比赛中,北京队成为最大赢家,包揽肢体残疾轮椅组男双、女双冠军;浙江队的陈金昌 / 丁浩明组合斩获肢体残疾站立组男双金牌;江苏队李春蕾 / 孙源则在听力残疾组女双比赛中登顶。这些成绩的背后,是运动员们日复一日的坚持 —— 许多人克服身体障碍,每天训练数小时,乒乓球不仅是他们的竞技项目,更是康复与自信的源泉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为让听障运动员更好参与赛事,场馆特意配备了手语翻译老师和手语翻译机器人,赛场指令通过手语和字幕同步传递。“以前比赛总担心错过裁判指令,这次的服务让我们特别安心。” 一位听障运动员通过手语翻译表达感谢。这种细致入微的安排,正是 “人性化、系统化、智能化” 城市温度的生动体现。

此次赛事并非临时筹备,7 月 31 日至 8 月 1 日举行的测试赛已对赛事组织、安全保障等全流程进行了检验。从无障碍设施调试到志愿者服务演练,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打磨。竞赛委员会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希望通过这场比赛为广州赛区其他项目树立标杆,让‘运动无障碍’的理念延伸到城市每个角落。”
赛场上,运动员们的每一次挥拍都充满力量;赛场外,观众的每一次鼓掌都饱含敬意。当夕阳透过场馆玻璃洒在球台上,一天的比赛落下帷幕,但 109 名健儿追逐梦想的故事仍在继续。正如残特奥精神所倡导的,这里没有 “特殊” 的标签,只有对运动的热爱与对生命的尊重。在接下来的两天里,更多精彩的对决将在这里上演,而这场赛事所传递的坚韧与包容,早已超越了胜负本身,成为城市最动人的风景。
发表评论